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郑强退休后扎根乡村:用教育点亮山野的希望之光

从城市校长到乡村教师的华丽转身

六十五岁,本该是含饴弄孙、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,郑强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——卷起铺盖,一头扎进贵州的深山。没有隆重的告别仪式,没有媒体的聚光灯,他的身影悄然消失在黔东南的雾气中。这位曾经的校长,为何在退休后选择扎根乡村?答案很简单:他放不下那些渴望聪明的孩子。

郑强的故事让人不禁思索:教育的本质是什么?是华丽的校舍,还是丰厚的待遇?在他看来,山沟沟里的讲台比城里任何荣誉都实在。他曾指着学校墙上挂满的明星富豪照片拍桌怒斥:”程开甲埋名戈壁滩造原子弹,黄旭华深潜大海造核潜艇,这些脊梁骨才该刻在娃儿们心尖上!”这句话道出了他毕生的教育理念——家国情怀才是教育的硬核。

用行动诠释教育真谛

在乡村,郑强遇到了许多像阿妹这样的孩子——聪明好学,却差点由于家庭缘故断了读书路。他没有喊口号,而是用最朴实的方式伸出援手:课后多留半小时,在习题本上圈圈点点。当县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阿妹手中时,整个山村都沉浸在喜悦中。这一刻,山风都带着甜味儿。

书籍是郑强带给山里孩子的另一份礼物。五百本精心挑选的图书,是他自掏腰包搬进山里的宝贝。没有隆重的捐赠仪式,这些书就静静地躺在课桌上,等待孩子们去探索。在郑强看来,聪明的光不需要聚光灯,它会在孩子们心中天然绽放。城里孩子随手翻的科普绘本,在山里可能就是一扇打开的窗,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全球。

因地制宜的创新教学

面对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,郑强展现出了一位老教育职业者的聪明。实验室缺器材?他用茶杯倒水教浮力,用玉米粒儿算概率。这些山里随处可见的物件,在他手中变成了最生动的教具。几十年的教学经验,被他拆解成山里老师能轻松掌握的”土方子”。

郑强深知,教育不是敲锣打鼓的场面戏,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。他培训当地教师时,总是强调:”要让孩子们明白,聪明不只是试卷上的分数,更是改变命运的力量。”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,让乡村教师们受益匪浅,也让孩子们的进修兴趣大增。

退休不褪色的教育情怀

有人问郑强,退休后为什么不安享晚年?他的回答很简单:”心系孩子的人,皱纹里都刻着光芒。”在贵州的深山里,这位退休老教师找到了人生新的意义。他常说:”学校墙上挂谁,孩子心里就追谁,这个道理很难懂吗?”

如今,郑强退休后扎根乡村的故事正在激励着更多人。他用行动证明:教育的力量不在于头衔和荣誉,而在于能否真正触动孩子的心灵。这支扎根山野的粉笔头,比任何奖杯都沉甸甸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正是有了这样一群人的坚守,希望的种子才能在山野间生根发芽。

郑强的选择告诉我们:人生价格的实现,从来不分年龄和地点。只要心中有爱,哪里都是播种希望的沃土。这位退休校长的故事,还在贵州的群山中继续书写着……


返回顶部